中国画家创作连环画的过程,通常是先将题材编写成文学脚本,然后再进行绘画。文学脚本既为绘画提供创作基础,又与画幅结合。也有的连环画创作,先完成绘画,然后再配以文字说明;还有的不用文字,只在画面上表现人物身份、对话或独白等文字。
年画连环画
年画连环画属年画的一种,它以年画的形式印刷,并供张贴之用,但内容都取自连环画,经过有序组合后成为一组叙事完整的画面,兼具连环画的故事性、连续性和年画的渲染性、吉庆性,深受群众喜爱。其多为四条屏、八条屏,也有十二条屏者。早期的这类作品以木刻雕版套印的形式出现,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地都有过印制,清末民初出现了丝网版与石印版印制品,其内容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或戏曲故事,如《西厢记》《封神榜》《三国》《济公》等,这些画都是以重彩工笔人物画的形式出现的。解放后,其内容范围有所宽泛,如贺友直的《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婚姻法成全了两对好夫妻》,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程十发的《寓言故事》《列宁和炉匠》,刘旦宅的《木兰从军》,刘继卣的《闹天宫》,王叔晖的《桃花扇》,董天野的《白娘子与许仙》《火焰山》,罗盘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吴少云的《孟姜女》,张令涛、胡若佛的《猎虎图》,徐燕荪的《岳飞》,任率英的《桃花扇》,墨浪的《牛郎织女》,房绍青的《杜十娘》,张碧梧的《秋翁遇仙记》,冯国琳的《海瑞背纤》等精品之作都改印过连环画。其既有传统取材,又有新式表现,还有国外内容,既丰富了年画内涵,又使连环画得以更广泛传播,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当年出版这类作品多的是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文革”期间,年画连环画换成了清一色的样板戏剧照。由于年画一年一换的特点,使之极不易保存,所以这类年画作品现代已很难见到了。
影视连环画
影视连环画伴随着电影的产生而诞生,并随着其繁荣而繁荣。早在1943年,上海便出版了根据剧照印制的连环画《孔夫子》,1950年后陆续出版了《木兰参军》《太平天国》《攻克柏林》《抗美援朝在前方》《人民公敌蒋介石》《离开莫斯科的日子》《疸卡》等,后又出版了《甲午风云》《永不消失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电影连环画作品。“文革”中,几个样板戏均有剧照连环画印行。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几乎所有电影都伴有连环画的出版。据崔永元《不过如此》(华艺出版社2001年7月版)称,他便收藏有400本左右的电影连环画。电视连续剧出现之后,据其改编的连环画运用而生,但销路与先前的电影连环画不可同日而语。另一种电影连环画则根据电影故事绘制而成。上世纪20年代,国产电影刚刚起步,出版商便想根据电影故事绘制连环画,为赶时间,出版商便让画工轮流到电影院悉心观看,看毕即在老板为他们开的旅馆内夜以继日赶画。电影还未放完两轮,连环画册业已出版。其绘制粗糙,编辑草率,被人们叫做“跑马书”。
卡通连环画
卡通连环画通常指连环漫画或以写实手法表现但又汲取了动画片的某些特点而编画成的连环画。因为它派生于卡通片,所以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看上去像是画在纸上不会活动的卡通片;其通常篇幅很长,更强调故事性,往往以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贯彻情节。甚至卡通制作者就将画面组合叫做“分镜头”。与传统形态的连环画相比,卡通连环画在审美趣味、表达方式上似乎更适合于当下的“新新人类”,且已流行为某种社会时尚。它正成为科学与艺术、思想与技术、个性与共性的综合体,并在方方面面反映着资讯,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国际化交流、读图时代等新事物无不深刻影响着卡通艺术的发展,同时,卡通造型带来的视觉上的刺激,也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在传统连环画市场日渐萎缩的情况下,卡通连环画可谓一枝独秀。